新闻详情

人民教育出版社:你发现了吗?统编语文八年级下册藏着27个“错误”

117
发表时间:2020-04-17 17:22


在统编语文中,同学们常常会发现一些“错别字”、描述不一致的前后文、与自己认知不符的描述,从而感到疑惑。人民教育出版社统计了统编语文八年级下册中的27个“错误”,进行一一解答。


4页,《社戏》中模胡在远处的月夜中字是错别字吗?

答:不是。这个模胡按照今天的语言运用规范来看是错别字,但在鲁迅写《社戏》的时代,规范并没有今天这样严格,因此是可以写模胡的。

今天我们编写教材,遇到这种情况一般要改为今天的规范用法,即模糊,但鲁迅的情况比较特殊,根据惯例,鲁迅和毛泽东同志的文章,一般不做改动,保持原貌,只在注释里说明现在写作××”。但模胡一词在本套教材八年级上册《藤野先生》一课中已经出现过,所以此处不再加注。

2

16页,《安塞腰鼓》中的红豆角角老南瓜是多了一个字吗?

答:不是。《安塞腰鼓》最初发表于1986103日《人民日报》上时,原文即红豆角角

本文作者刘成章先生是陕西延安人,《安塞腰鼓》写的是陕北民俗,而红豆角角正是带有陕北方言特点的表达,即末尾字重叠。八下第一单元第2课《回延安》一文中也有一些类似的表达,如羊羔羔”“树根根之类。

3

27页,单元提示中说本单元的课文都是阐释事理的说明文,但《大雁归来》是一篇散文,应该如何处理?

答:说明文和散文属于不同维度上的分类,落实到具体文本上可能出现交叉。《大雁归来》中包含事理说明的成分,但又具有强烈的抒情性,语言优美,有散文的特点,两方面的特点在教学中可以兼顾。八年级上册的《苏州园林》其实也有散文的特点。

4

28页,《大自然的语言》预习部分引用了清明忙种麦的农谚,但在全国很多地区,清明的时候麦子已经长得老高了,教材是否有误?

答:农谚是存在地域性差异的。这是一句东北的农谚,教材使用之后也有山东、安徽、河南一带的老师打来电话说与当地的实际不符。谚语带有很强的地域性特征,在教学中可以结合地理知识解释,拓展学生视野。引导学生思考:这句农谚与一些地区的实际情况不符,不正是受文中所讲的纬度因素的影响吗?

5

30页,《大自然的语言》在讲决定物候来临的四个因素时,第二个是经度的差异,但整段讲的其实是海陆的差异,是作者写错了吗?

答:我们认为作者这样处理是有原因的。

首先,从地理位置上来看,我国处于亚欧大陆东部、太平洋西岸,大部分地区受季风影响,季风影响由沿海到内陆逐渐减弱,沿海和内陆的差异约略可以等同于经度的差异,当然严格来说应该是东南西北的差异,这与季风的方向更为吻合,但因为具体到这里的例子,讨论的是同纬度的北京和大连、济南和烟台,相当于排除掉了东南西北关系中的,只剩下西,因此表述为经度因素也是合理的。而且第一条因素是纬度因素,第二条因素表述为经度因素,也更符合一般的认知和阅读习惯。

6

43—46页,《时间的脚印》一文的第5—21段是否偏离了中心?

答:《时间的脚印》一文意在说明岩石如何记录时间,第5段用岩石是怎样记下时间的呢引起,以下直到第29段都是在解释这一问题,其中第6—21段讲的是地质现象,即岩石的侵蚀、瓦解、搬运、沉积和新生的过程,正因为岩石会经历这样的过程,所以我们现在看到的岩石是一层一层沉积下来的,这个沉积是有一定次序的,我们是可以通过这个次序来了解过去的年月的。因此这一部分并未偏离文章的写作目的。

7

54—57页,《桃花源记》是游记吗?

答:不是。有人认为《桃花源记》是一篇渔人视角的游记,那按说应该是游记的变体(如本册教材第五单元的《一滴水经过丽江》);但问题是,此时游记的正体”——柳宗元的永州八记尚未出现,因此将其视为游记并不符合文体发展的实际情况。

其实,《桃花源记》的跟《小石潭记》的并不相同,虽然都有记叙、记述的意思,但它更接近《海内十洲记》(旧题东方朔撰)、《西京杂记》(旧题刘歆撰、葛洪集)、《搜神记》(干宝撰)的,因此,《桃花源记》应该是魏晋时期的一篇志怪小说。

8

58页,《小石潭记》中卷石底以出以前的教材注音为quán,本套教材没有注音,应该读什么?

答:应该读juǎn。在此前的人教版课标教材中,卷石底以出注音为quán,解释为弯曲此次编写过程中,经过反复讨论,认为读quán是不妥的。读quán的意思是弯曲,形容词;但卷石底以出从语法和意义的角度看都应该是一个动词,所以这里读juǎn,意思是翻卷

我们删去quán的注音,但并未加注juǎn,是因为教材文言文注音有一定的原则,一般只注生僻字或易误读字,如果与现代汉语常用音义差别不大,则不加注。不注,就意味着读现代汉语的常用音,即juǎn

9

58页,《小石潭记》中青树翠蔓应该读màn还是wàn

答:应该读màn。在专门的古代汉语辞书(如《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王力古汉语字典》)中,没有wàn这个读音。读wàn的情况只适用于现代汉语的口语。

10

59页,《小石潭记》中明灭可见应该读jiàn还是xiàn

答:应该读jiàn。有的老师根据教材注释中的译文时隐时现,认为应读xiàn,这是不正确的。明灭可见时隐时现不是字字对译的关系,明灭就是时隐时现可见就是可以看见可见(xiàn的说法是不成立的。

11

60页,《核舟记》中八分有奇为字共三十有四应该读yǒu还是yòu

答:八分有奇应该读yǒu为字共三十有四应该读yòu在人教版课标教材中,八分有奇注为,用来连接整数和零数,是不妥的。有奇有余,是一个固定的词,余数、零数就是,不应解释为通假字。

作为的通假字的情况必须连接整数和零数,必须是具体的数字,零数的意思,而不是具体的某个零数,所以有奇yǒu。但为字共三十有四符合连接整数和零数的用法,是通假字,读yòu

12

61页,《核舟记》中椎髻仰面为什么加注了chuí的读音?

答:应该读chuí,不加注音易误读为zhuī,因此今年修订时增加了注音。

,读zhuī椎骨;读chuí指捶击工具(即),引申为打击等义。

在古代汉语里,后者的应用更广泛;但在现代汉语里,读chuí的意义已由”“等字承担,只在椎心泣血这样的成语里保留chuí的音义。椎髻形状像椎(类似于棒槌)的发髻而非形状像椎骨的发髻

13

62页,《核舟记》中曾不盈寸应该读zēnɡ还是cénɡ

答:应该读zēnɡcénɡ时作为副词只有曾经义;而这里的与《愚公移山》中的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曾不若孀妻弱子一样,都是与否定词连用,表示加强否定语气,可译为竟然,也可译为…………”,应读zēnɡ

参见《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王力古汉语字典》《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等。

14

75页,《子衿》中的宁子不嗣音,有的资料注为,给、寄的意思,与教材不同,哪个正确?

答:教材注接续,继续,依据的是《汉语大词典》。

的说法大抵来自网上(如百度百科),但《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王力古汉语字典》《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均未给出这一义项。因此,这一说法是不可靠的,仍应以教材的解释为准。

这里顺便提示一下:关于文言文中读音的判定,如果教材语焉不详,除了咨询教材编者外,还可以求助于《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等比较权威、可靠的工具书,但不要轻信一般的教辅资料或网络资源。现在有些老师过于依赖、迷信教辅,或是上网随手一搜就轻下结论,而缺少查阅工具书的意识。这种倾向是需要警惕的。

15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过去放在九年级的议论文元,现在放在八年级,是否仍应按照议论文的教学方式来教学?

答:一篇文章放在不同的单元,单元教学的目标指向不同,文章的教学重点也应该发生相应的变化。

这篇文章现在编入演讲单元,这就意味着教学中应该更多地关注它作为演讲的特点。当然,作为一篇议论性较强的演讲,其中议论性要素也可或多或少有所涉及。

16

108—110页,《一滴水经过丽江》可以说是采取了拟人或者拟物的手法吗?

答:严格说来,《一滴水经过丽江》既不是拟人,也不是拟物。因为无论拟人还是拟物都是修辞手法,修辞手法一般是针对局部的语句而言的,而不用来分析篇章的构思和写法。就像我们从小看的童话,童话中的动物、植物以及没有生命的食物可以张口说话,我们也不会说它使用了拟人的手法。

如果一定要说《一滴水经过丽江》这种写法的特色,我们认为应该是一种虚拟视角,一种外物化、客体化的视角,文章的叙述者、抒情主人公的身份不再是作者本人,而是其他的人或者外在事物。艾青《我爱这土地》的第一节其实也是虚拟视角,与此类似。

17

119页,《虽有嘉肴》中然后能自强也应该读qiánɡ还是qiǎnɡ

答:应该读qiǎnɡ,但读qiánɡ亦通。汉代经学家郑玄注释《礼记》中这一句时说:自强,修业不敢倦。按照郑玄的说法,这里的勉力,勤勉的意思,对应的读音应该是qiǎnɡ;也有人理解为劝勉,勉励,亦通,对应的读音依然是qiǎnɡ

但读qiánɡ也可以讲通,作使强大解释。唐代经学家陆德明在其著作《经典释文》中对然后能自强也字做了反切注音:其丈反。又其良反。”“其丈反对应的现代汉语普通话读音为qiǎnɡ其良反对应的则是qiánɡ。也就是说,陆德明认为这里两种读法都是可以讲通的。

18

119页,《虽有嘉肴》中教学相长应该读jiāo还是jiào

答:应该读jiāo而非jiào。文中教学相长是承上文教然后知困而来的,读音应当与之相同。而教然后知困的意思是把知识或技能传授给人,故而应读jiāo;读jiào则是教导,教育这样更加上位、更加宽泛的概念。至于现代教育理念中的教(jiào)学相长,和本文中的教(jiāo)学相长是有一定差异的:前者强调师生的双向互动,指教师的教育、教导(不仅限于传授知识技能),指学生的学习(不仅限于学习知识技能),都侧重宽泛的、上位的概念,因此jiào;而后者是指教师通过教别人和自己学习两方面的行为来成长,都是针对教师自身而言的,偏重于传授、学习知识技能这样具体的、下位的行为,因此jiāo

19

121页,《〈礼记〉二则》课后第五题中人不学,不知道是否应该是人不学,不知义

答:《礼记·学记》中的原文就是人不学,不知道。后人编《三字经》时为了押韵,改成了人不学,不知义。《三字经》作为经典蒙学读物为人们所熟知,《礼记》的原文反而显得陌生了。当然,这里的不知道不能通晓天地之道,深明人世之理的意思,和现代汉语中的不知道是有很大差别的。

20

121页,《〈礼记〉二则》课后补白第一则中使子贡问之,也有的版本是使子路问之,哪一个是正确的?

答:使子贡问之是更为可靠的版本。《礼记》一书,版本众多,在今天能看到的各种版本中,确实有子贡子路两种文本,作子贡的版本可靠性更高(比如唐代的石经,还有宋代的国子监本、蜀大字本等)。此外,这个故事又见于《论衡》《新序》《文选注》《艺文类聚》《白孔六帖》《太平御览》《孔子家语》等书,均作子贡,可以作为旁证。因此自清代以来,学者们普遍认为应该是使子贡问之。古诗文中存在异文是正常现象,有兴趣的老师可以参看陈恒舒《谈语文教材中古诗文的异文》(《中学语文教学》2020年第1期)。

21

122页,《马说》中的故虽有名马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应该翻译成虽然还是即使

答:应该翻译成虽然即使表示让步假设,即使有名马相当于承认没有名马即使有千里之能相当于承认没有千里之能。那么到底有没有名马?当然是有的。到底有没有千里之能?当然也是有的。因此这两个都不应该翻译成即使,而应该翻译成虽然

那么有没有应该翻译成即使的例子呢?有。八年级上册《三峡》一课中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因为此时说的是水里的情况,乘奔御风在这一刻都是不存在的,是让步假设出来的,所以这里的才应该翻译成即使

22

122页,《马说》中祗辱于奴隶人之手字形有误吗?应该读zhī还是zhǐ

答:字形无误,应该读zhǐ在现代汉语中只有zhī的读音,意为恭敬;但在古代也常用来表示仅仅,只这个意思,在表示这个意思的时候又写作”“”“”“,无论写作哪种字形,表示这个意思的时候均读zhǐ。而在现代汉语中,对这五个字的音义做了更为明确的区分:仅读zhī,意为恭敬有两音,读意为地神,读zhǐ则是的异体字;”“”“均只读zhǐ的繁体字,”“均为的异体字。一些简化字的语文教材或一般读物中使用了,严格来说是不对的,因为”“zhǐ时并非通用规范汉字,用这两个字不如直接用

23

122页,《马说》中一食或尽粟一石应该读shí还是dàn

答:应该读shí。《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和《新华字典》(第11版)都在容量单位这个义项下明确标注在古书中读shí”。《马说》来自古书,因此应该读shí。至于学习文言文必备的《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则压根儿没有收dàn这个音,把容量单位这个义项直接收在shí这个音下,与《现代汉语词典》和《新华字典》遥相呼应。

追根溯源,这个字在宋代的韵书《广韵》上只记了常只(zhī)切这一个音,对应到今天的读音就是shí。换句话说,读古人写的文言文,见到这个字,甭管什么意思,只读shí,没有第二个音。

至于现代汉语中,石的dàn这个音是从哪儿来的,有兴趣的老师和同学可以去参看吾三省(原名陈榕甫)先生的一篇考证短文《用作计量单位的》(《语文新札》,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年版)。

24

125页和126页,《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秋天漠漠向昏黑和《卖炭翁》中两鬓苍苍十指黑hēi不押韵,怎么办?

答:不押韵也应读hēi,而不要读或其他读音。有的老师认为读才能与上句俄顷风定云墨色”“满面尘灰烟火色押韵,这是不正确的。

在杜甫写这首诗的时代是同韵的;以现代汉语普通话读来不押韵,是由于汉语语音的古今变化所致。汉语古今音的差别是普遍的、确定的历史事实,我们用如果遇到今音读来不押韵的地方都要强行改读以求叶(xié)韵,将改不胜改;个别韵脚读所谓古音,而全诗又读今音,更显得不伦不类,平添麻烦和负担。

因此在教学中,原则上仍应统一使用现代汉语普通话来读,遇到读起来不押韵的古诗,告诉学生这是汉语古今音演变的结果即可。有的地区也可以尝试用方言来读。

25

126页,《卖炭翁》中半匹红纱一丈绫,过去教材的版本是半匹红绡一丈绫,现在为什么改了?

答:过去教材选《卖炭翁》,依据的底本是四部丛刊影印日本元和四年(1618,相当于我国万历四十六年)那波道园活字本《白氏长庆集》,作红绡。统编教材选《卖炭翁》,依据的是中华书局1979年出版的点校本《白居易集》,其点校依据的底本是宋绍兴刻本《白氏长庆集》,作红纱。二者相较,后者可靠程度更高,故从之。

26

126页,《卖炭翁》中系向牛头充炭直应该读还是

答:应该读的意思,读则是打结、拴扣的意思。两个宫使应该是把半匹红纱一丈绫随手往牛头上一搭一挂就走了,而不会还打个结拴个扣。所以这里应该读

27

139页,《题破山寺后禅院》中万籁此都寂是否应该是万籁此俱寂

答:两种版本都有。教材选录此诗所依据的《全唐诗》作。此外,影宋本《常建诗集》、唐韦庄《又玄集》、宋何汶《竹庄诗话》、宋计有功《唐诗纪事》、宋谢维新编《事类备要》作;而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宋魏庆之《诗人玉屑》、元方回《瀛奎律髓》、明高棅《唐诗品汇》作。成语有万籁俱寂,所以大家对的认同度可能更高。

此外,有老师认为文言文里表示总括只能用俱、皆、咸,现代汉语里才用,这其实是一种误解。作为总括副词,很早就出现了,如《列子·周穆王》:莫知其所施为也,而积年之疾一朝都除。汉王充《论衡·讲瑞》:然则凤凰、骐驎都与鸟兽同一类,体色诡耳,安得异种?唐杜甫《喜雨》诗:农事都已休,兵戎况骚屑。常建的诗里用,也是很正常的。


整理:骆云云

来源:人民教育出版社